120年前,伴随着日俄战争隆隆的炮火声,承载着有识之士报国救民的热望,中国红十字会应运而生。自此以后,在中国古老辽阔的大地上,飘扬红十字旗帜,传播红十字精神,孕育人道的种子,昂扬博爱的情怀,奔涌奉献的力量。
战火催生,心怀黎民
1904年,在日俄战争的浓浓硝烟中,上海万国红十字支会宣告成立,揭开了中国红十字会120年华章的帷幕。
日俄战争形势图
清末时期(1904—1911),中国红十字会在战区实施“三救”(救伤、救难、救灾),在非战区开展“两救”(救受难者出险、救失业者回家),并创办医院学堂,发起治病救灾。
民国初期(1912—1930),中国红十字会深入开展辛亥革命战事救护、癸丑之役赈济救助、北伐战争战灾救护支援、社会救助公共防疫等工作;期间,各地纷纷建立分会,红十字组织日益壮大。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抗日战争时期(1931—1945),组建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发起抗战救护工作,实施战地救护,组织伤兵救治;大力投入赈灾工作,积极组织医疗防疫人员奔赴灾区,积极接洽国际援华组织与志愿医疗队,为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中国红十字会步入复员建设阶段,各地分会普遍恢复,工作重心由抗战救护转为和平建设之社会服务。征集会员,筹募红十字事业资金,建设红十字医院、诊疗所、急救站,成为各级红十字会的主要工作。
时代变迁,迈向新生
新中国成立改组与建设时期(1950—1965),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批准建立中国红十字会党组。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对红十字会进行协商改组。各级红十字会深入农村、工地开展医疗卫生救护工作和群众性现场救护培训,推动防疫、卫生、医药及救济福利事业的发展。期间,中国红十字会选派国际医防服务队,参加抗美援朝战地医疗救护。1952年恢复在国际红十字运动中的合法席位。
周恩来总理审核修改的《中国红十字会章程》(1950)
1978年改革开放,中国红十字事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并有了国家专门法的保障。卫生救护相关政策相继出台,群众性卫生救护广泛开展。社会募捐工作稳步推进,启动开展“红十字博爱送万家”活动等较大规模的人道救助工作。推动公民献血向无偿献血方向发展,并建立中华骨髓库,开启了红十字会生命关爱工作的新篇章。
接续奋斗,弘扬人道
2012年,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红十字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持续深化群团改革,积极融入国家应急工作大局,扎实做好人道救助,积极开展人道服务,努力打造“群众身边的红十字会”,充分发挥了党和政府人道领域得力助手和桥梁纽带作用。
时任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王立忠代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慰问北京市抗非典环卫工人
2020年2月15日,中国红十字会救护转运车队冒雪在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转运患者
思想引领、事业璀璨
事业崇高,思想引路。党的几代领导人对红十字事业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引领着一代又一代红十字人奋勇前进,写下了璀璨光辉的篇章。
1979年2月,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对章程进行了修改,着重强调中国红十字会今后的任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次大会,是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的起点。
1985年5月,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首次提出要把中国红十字会办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红十字会”。
1990年2月,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振奋精神群策群力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红十字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红十字事业”。
1994年4月,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审议通过《认真实施红十字会法 努力发展中国特色的红十字事业》的工作报告,从性质宗旨、发展道路、和政府的关系、主要任务、组织模式、国际性等六个方面,首次对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的理论雏形进行了概括。
1999年10月,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首次对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的框架体系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
2004年10月,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首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的经验进行比较系统的总结。
2009年10月,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总结过去五年事业发展的六条经验,其中“必须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赫然在目。中国红十字工作者对建设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的经验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2015年5月,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工作报告深入阐释了发展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的五个方面重要启示。
2019年9月,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审议通过《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 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发展新局面》的工作报告,总结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取得的新的发展成就,并进一步为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